藍光技術原理
使用藍紫色雷射光源的新一代DVD光碟稱為 High Definition DVD(HD-DVD),因為使用藍光雷射故亦稱為藍光光碟。
現行DVD錄影機在播放/記錄時使用的是 紅光雷射波長為650nm。使用藍光雷射後,波長縮短到405nm,可對光碟進行高密度記錄與讀取。目前採用藍光技術的DVD主要有兩種,一為Blu- ray Disc;另外一個為通過DVD Forum認證的AOD(Advanced Optical Disc),也是目前稱為HD-DVD的規格。
藍光雷射技術發展
從記錄點的大小來看,目前的DVD為 0.4μm(1μm=1/100萬m),而藍色雷射為0.14至0.2μm。藍光雷射波長較短,可以對於光碟做較高密度的資料記錄,因此很早就引起業界興 趣,不過藍光雷射由於是放射光,開發相當困難。相關廠商從九○年代前期就著手開發藍光雷射,始終未能成功放射出穩定而集中的雷射光束。後來,因藍光LED 而聞名的日亞化學(Nichia)最先在長時間藍光雷射技術上獲得突破,各大廠商紛紛從日亞化學購買樣品進行研究,各公司的藍光雷射實用化進程總算有了進 展。
HD DVD技術
HD DVD規格與現行的DVD規格非常相似,光碟厚1.2mm,雷射照射在正中間的0.6mm覆蓋層讀取記錄內容,HD DVD規格完全繼承這些特點,只是使用的雷射從紅光雷射改成藍光雷射。HD DVD碟片初步定為唯讀型及可複寫型兩種,唯讀型單面單層為15GB、單面雙層為30GB;單面雙層可複寫則為20GB、單面雙層則為40GB。其透鏡數 值孔鏡值(NA)為0.65的物鏡來記錄和播放由兩張厚度為0.6mm的盤片底板粘貼而成的光碟規格,軌距由DVD的0.74μm縮小至0.34μm或 0.4μm,更進一步將pit長度縮短至0.2μm左右,。物理上,藉由縮小軌距及pit長度與縮短雷射波長達到提高記錄密度的目的。
因 為NA值與現行DVD碟片接近且碟片結構與DVD相同,更容易與現行DVD光碟保持相容性,且可繼續使用現有DVD光碟的生產設備,便於擴大光碟和物鏡的 距離,不需要光碟卡匣等,大幅降低從現有DVD過渡至HD-DVD所需的成本,也獲得多數國內光碟與光碟機製造廠商的支持。
Blu-ray Disc技術
而與現行的DVD相比,由新力主導的Blu-ray Disc在雷射照射方式與光碟構造上都大不相同。與紅光雷射不同,Blu-ray Disc更改了光碟表面的記錄層位置,如此一來,即使正在旋轉的光碟發生傾斜,因為記錄點距表面更短,所以雷射偏離的情況可以很輕易的避免,能夠準確地對 準讀取點,還可以提高記錄容量。
Blu-ray Disc除了上述單面單層3種不同容量的格式之外,另外單面雙層有46GB、50GB及54GB三種碟片,為可複寫型;之後也發展播放用的唯讀型碟片 Blu-ray Disc ROM(BD-ROM)。為了提高記錄容量,Blu-ray Disc規格採用物鏡NA為0.85來縮小光點的尺寸,讓光點能在高密度光碟中準確讀寫資料,但缺點是容易造成光差增加。
Blu-ray Disc光碟片是由厚度為1.1mm的基盤與0.1mm厚度乾淨、無缺陷的覆蓋層為保護層組合形成的,所以當碟片有指紋、刮痕或灰塵時,對光碟的讀寫品質 是有相當的影響,且縮短雷射波長及提高NA值,若以紅光DVD雷射光點面積為100%,Blu-ray Disc的光點的面積比為DVD的19%,以致缺陷(defect)可能比光點大很多導致抵抗能力有限,因此,需有較強的ECC修正功能、hard coating或卡匣等等的保護。
市場發展現況與標準制定進度
在Blu-ray Disc與HD DVD激烈爭奪新一代光碟規格主導權的關頭,能否得到好萊塢的青睞自然具有指標性的意義。
好萊塢也提出9項要點:1. 包括消費性規格和個人電腦規格必須統一;2.必須具備完善的著作權保護技術;3.必須擁有足夠的容量、製造成本必須控制在與現有DVD相同的水準;4.能 實現高畫質、畫面像素應達到1920×1080、具備多幅形比(Multi Aspect)功能;5.可實現多聲道音效;6.可播放DVD影碟及以前的標準音效格式;7.具有與互聯網的協作功能。可實現對話型操作;8.可與現行 DVD共用創作工具;9.確保可靠性,如確保同一規格光碟的播放相容性。
HD-DVD規格相較於Blu-ray Disc規格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夠相容現行的DVD,使得碟片生產廠商由DVD轉換至HD-DVD時所需的成本能夠降到最低,就生產技術上而言HD- DVD也較Blu-ray Disc的困難度低。Blu-ray Disc碟片的覆蓋層只有0.1mm,防刮防污能力差,需要卡匣且生產製程較困難;而HD-DVD碟片雖然記錄容量較小,但防刮、防污能力好,不需卡匣, 因此生產製程較容易且成本較低。
文章選自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306052901111
現行DVD錄影機在播放/記錄時使用的是 紅光雷射波長為650nm。使用藍光雷射後,波長縮短到405nm,可對光碟進行高密度記錄與讀取。目前採用藍光技術的DVD主要有兩種,一為Blu- ray Disc;另外一個為通過DVD Forum認證的AOD(Advanced Optical Disc),也是目前稱為HD-DVD的規格。
藍光雷射技術發展
從記錄點的大小來看,目前的DVD為 0.4μm(1μm=1/100萬m),而藍色雷射為0.14至0.2μm。藍光雷射波長較短,可以對於光碟做較高密度的資料記錄,因此很早就引起業界興 趣,不過藍光雷射由於是放射光,開發相當困難。相關廠商從九○年代前期就著手開發藍光雷射,始終未能成功放射出穩定而集中的雷射光束。後來,因藍光LED 而聞名的日亞化學(Nichia)最先在長時間藍光雷射技術上獲得突破,各大廠商紛紛從日亞化學購買樣品進行研究,各公司的藍光雷射實用化進程總算有了進 展。
HD DVD技術
HD DVD規格與現行的DVD規格非常相似,光碟厚1.2mm,雷射照射在正中間的0.6mm覆蓋層讀取記錄內容,HD DVD規格完全繼承這些特點,只是使用的雷射從紅光雷射改成藍光雷射。HD DVD碟片初步定為唯讀型及可複寫型兩種,唯讀型單面單層為15GB、單面雙層為30GB;單面雙層可複寫則為20GB、單面雙層則為40GB。其透鏡數 值孔鏡值(NA)為0.65的物鏡來記錄和播放由兩張厚度為0.6mm的盤片底板粘貼而成的光碟規格,軌距由DVD的0.74μm縮小至0.34μm或 0.4μm,更進一步將pit長度縮短至0.2μm左右,。物理上,藉由縮小軌距及pit長度與縮短雷射波長達到提高記錄密度的目的。
因 為NA值與現行DVD碟片接近且碟片結構與DVD相同,更容易與現行DVD光碟保持相容性,且可繼續使用現有DVD光碟的生產設備,便於擴大光碟和物鏡的 距離,不需要光碟卡匣等,大幅降低從現有DVD過渡至HD-DVD所需的成本,也獲得多數國內光碟與光碟機製造廠商的支持。
Blu-ray Disc技術
而與現行的DVD相比,由新力主導的Blu-ray Disc在雷射照射方式與光碟構造上都大不相同。與紅光雷射不同,Blu-ray Disc更改了光碟表面的記錄層位置,如此一來,即使正在旋轉的光碟發生傾斜,因為記錄點距表面更短,所以雷射偏離的情況可以很輕易的避免,能夠準確地對 準讀取點,還可以提高記錄容量。
Blu-ray Disc除了上述單面單層3種不同容量的格式之外,另外單面雙層有46GB、50GB及54GB三種碟片,為可複寫型;之後也發展播放用的唯讀型碟片 Blu-ray Disc ROM(BD-ROM)。為了提高記錄容量,Blu-ray Disc規格採用物鏡NA為0.85來縮小光點的尺寸,讓光點能在高密度光碟中準確讀寫資料,但缺點是容易造成光差增加。
Blu-ray Disc光碟片是由厚度為1.1mm的基盤與0.1mm厚度乾淨、無缺陷的覆蓋層為保護層組合形成的,所以當碟片有指紋、刮痕或灰塵時,對光碟的讀寫品質 是有相當的影響,且縮短雷射波長及提高NA值,若以紅光DVD雷射光點面積為100%,Blu-ray Disc的光點的面積比為DVD的19%,以致缺陷(defect)可能比光點大很多導致抵抗能力有限,因此,需有較強的ECC修正功能、hard coating或卡匣等等的保護。
市場發展現況與標準制定進度
在Blu-ray Disc與HD DVD激烈爭奪新一代光碟規格主導權的關頭,能否得到好萊塢的青睞自然具有指標性的意義。
好萊塢也提出9項要點:1. 包括消費性規格和個人電腦規格必須統一;2.必須具備完善的著作權保護技術;3.必須擁有足夠的容量、製造成本必須控制在與現有DVD相同的水準;4.能 實現高畫質、畫面像素應達到1920×1080、具備多幅形比(Multi Aspect)功能;5.可實現多聲道音效;6.可播放DVD影碟及以前的標準音效格式;7.具有與互聯網的協作功能。可實現對話型操作;8.可與現行 DVD共用創作工具;9.確保可靠性,如確保同一規格光碟的播放相容性。
HD-DVD規格相較於Blu-ray Disc規格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夠相容現行的DVD,使得碟片生產廠商由DVD轉換至HD-DVD時所需的成本能夠降到最低,就生產技術上而言HD- DVD也較Blu-ray Disc的困難度低。Blu-ray Disc碟片的覆蓋層只有0.1mm,防刮防污能力差,需要卡匣且生產製程較困難;而HD-DVD碟片雖然記錄容量較小,但防刮、防污能力好,不需卡匣, 因此生產製程較容易且成本較低。
文章選自
0 留言:
發佈留言